传承渔家智慧 守护非遗根脉 ——启东市吕四港镇鹤南社区开展“渔绳结与渔网编织”非遗实践课
(暑托班开班仪式)
2025年7月15日,启东市“东疆学子家乡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吕四港镇鹤南社区作为活动重要点位,于17日开展“渔绳结与渔网编织”非遗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吕四渔家绳结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理论知识讲授)
本次课程由鹤南社区联合非遗保护中心共同策划,分为素养课与实践课两部分。上午的素养课上,社区特邀文化学者与非遗传承人,通过PPT展示、动画短片及实物讲解,向学生们系统介绍了渔绳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现实应用。课程聚焦渔绳结在航海、渔业生产中的重要功能,结合“碰巴结”“如意结”等代表性绳结的技艺解析,生动展现了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劳动智慧。
针对渔绳结技艺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课程特别设置了“非遗活化讨论”环节。通过展示“香溢”志愿服务队将渔绳结开发为文创产品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让古老技艺走进当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主讲人盛佳炜在课程总结中强调。
下午的实践课以“动手制作”为核心,组织学生分组体验渔网编织技艺。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生们运用传统工具,学习基础渔网结打法,协作完成简易渔网制作。活动现场,学生们从生疏到熟练,逐步掌握了“挑压结”“双套结”等核心技法,部分学生还创新性地将渔绳结元素融入作品设计,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一针一线编织的不仅是渔网,更是渔民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参与活动
的学生张梓怡表示。课程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背后承载的海洋文化精神。
(学生学习渔网编织)
(志愿者细心教授编制技巧)
鹤南社区副书记季子研介绍,作为吕四渔文化发源地,社区近年来持续深化“非遗进社区”实践,通过建立青少年研学基地、组织渔民口述史整理等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此次课程是社区“暑期非遗课堂”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后续还将开展渔歌号子、海鲜饮食文化等主题实践,构建全方位非遗传承体系。
夕阳西下,学生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那些交织的麻绳如同文化传承的纽带,一头系着千年渔家智慧,一头连着青春探索的目光。当非遗从博物馆走进课堂,从老匠人的手艺变成青少年的实践,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便在代际传递中愈发蓬勃。这场关于渔绳结的对话,不仅是一次技艺传承,更是一场文化觉醒的开始。(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盛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