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古建筑原来这么美

发表时间:2025/06/30 12:09:59  来源:武昌工学院  作者:李文浩  浏览次数:35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2025年6月23至28日期间,来自武昌工学院的“文博承典,影续华章”志愿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三下乡”的道路,他们从武汉出发,奔赴武当山积极开展活动,旨在提升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开阔眼界,从内部提升自己。

6月24日早上8;30,三下乡小队成员就已经到达武当山博物馆准备接受培训,在浏览文物的过程中,队员们被其中的古建筑文化吸引,并一致决定开展一场针对古建筑文化的专项学习与讨论,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驻足于博物馆的众多展品前,讲解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关于这些建筑类文物的历史和故事,据讲解员小姐所说,武当山博物馆中的建筑类文物大多来源于武当山中的宫殿或道观,“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明朝永乐皇帝的金殿,更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对此,队员们纷纷表示赞同,队长潘雨桐更是表示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在讲解一件名为“仙人走兽”的文物时,队员们聆听得颇为认真,其主要原因是“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不是很了解这类知识”,经过讲解员小姐的一番介绍,队员们认识到这件文物中的每一个“走兽”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据其中一名对中国古建筑有浓厚兴趣的队员祁程瑶所说:“第一次知道龙、凤、狮子这三尊走兽的顺序是不能变换的。”同为队员的郭紫嫣则表示自己第一次听说这么多的走兽,“除了龙、凤、狮子之外的几乎都没听说过……”。这下队员们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更加浓烈了。在古代,龙凤都是代表祥瑞的生物,将这些“神兽”修筑在屋脊上,一方面是美观,但更多的还是表达古人对驱邪避祸的需求,而其数量的多少,本身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图为讲解员为志愿者们讲解“仙人走兽”文物。 辛颖 供图

随着讲解员小姐的逐步推进,队员们也见识到了更多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不仅外形美观,更具备有实用性的斗拱,令队员们瞠目结舌,“没有一颗钉子,斗拱的榫卯结构真是精巧……”,同时,也有队员大胆猜测:斗拱就是玩具“鲁班锁”的原型。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所在,可以说如果没有斗拱,便没有中国古建筑,是古建筑的基础架构之一,将中国匠人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木雕石刻是古代最常见的艺术形式,聪明的古人为了让建筑更美观,将建筑与艺术结合起来,“雀替”就是典型之一,据小队成员研究指出:“雀替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并且存在龙、凤、麒麟等多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等”。而作为古人将艺术美与功能美相结合的产物,一经介绍便引起队员们浓厚兴趣,纷纷拍照记录学习。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杨学婕认为:“雀替的美学价值,即使是放到现代也依旧存在”,并表示自己希望能够了解到更多相关内容。

 图为雀替:木雕狮子文物展览品。 李文浩 供图

当日晚上8点30分,众队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学习,队员们对古建筑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古建筑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美在于艺术与功能性的完美融合”,据统计,大部分队员都认同这一观点。

   图为志愿者小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相关知识。 辛颖 供图

此次学习活动中,各队员积极配合,大大提高了志愿者们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能力,为后续的志愿者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体现了武昌工学院“文博承典,影续华章”志愿团对待事物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成长。(通讯员 李文浩)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