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申遗,青春助力”实践团队探寻南部县蜀道沿线文化遗存
(通讯员 柯镇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翠云廊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要求。2025年7月18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蜀道申遗,青春助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对漱玉岩、金鱼桥、逍遥观摩岩造像等蜀道沿线文化遗存展开了深入考察,为蜀道的保护传承与申遗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首先来到漱玉岩。这里的崖壁题刻历经岁月洗礼,记录着过往的沧桑。团队中来自考古学专业的成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详细讲解了漱玉岩的发展历史脉络。从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到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墨客、商旅过客在此留下的痕迹,每一处题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通过对题刻内容、字体风格以及周边环境的综合分析。漱玉岩不仅是蜀道上一处重要的地标,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在考察过程中,南部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白刚等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对团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白刚所长感慨地说:“当地蜀道文化遗址近些年来一直缺乏专业人才来进行深入考察,这使得蜀道遗址很难进入大众视野,蜀道申遗工作也困难重重。总书记来川考察蜀道后,蜀道不再那么‘冷’了,这为蜀道保护传承与申遗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你们团队的到来,无疑是为这些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同时指出,未来当地将充分利用此次契机,继续调动各方资源,加大对蜀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从完善保护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到培养专业人才等多方面着手,以期让蜀道传承与申遗之路行稳致远。
团队中一名历史学专业的成员听后深受鼓舞,他表示:“作为一名历史专业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蜀道保护实践中,我感到无比荣幸。蜀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保护它是我们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深造,为蜀道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离开漱玉岩,团队来到金鱼桥。一座古朴的石桥横跨两岸,连接着两边的房屋。周边环境古朴雅致,来往的村民踏在古桥上,仿佛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见证着古道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变迁。当地一位居民对这座桥感情深厚,他说道:“这座桥陪伴我们很多年了,以前这里很热闹,是大家往来的必经之路。但现在保护力度不够,很久都没有人来维护了。很高兴你们能来考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座被‘遗忘’的古道遗址。”
团队指导老师认真倾听了村民的心声,并回应道:“我们此行的目的正是让古蜀道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蜀道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随后,成员分三组开展金鱼桥调查工作:一组测量桥长、拱高、跨径等基础数据;二组通过高清相机多角度拍摄建筑细节;三组走访周边住户,收集村民口述史料。团队中一名历史学专业的成员向大家讲述了金鱼桥的过往经历,从它的建造背景,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交通枢纽作用,以及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被冷落的过程。通过生动的讲述,仿佛让大家看到了古道曾经车水马龙的景象,也深刻体会到了保护这些遗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最后,团队一行对逍遥观摩崖造像进行考察。逍遥观摩崖造像有明确的唐元和五年(810年)的造像题记:“观音(菩萨)/一身□□/子阿□□/□□不□/敬造供养/元和五年七/月十□日庆□/”,为南充地区摩崖造像年代的判断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这些摩崖造像雕刻精美,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能够看出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遗址不仅是蜀道文化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察结束后,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我们这次考察,能让蜀道被更多的人看到,让那些不了解蜀道的人也能加入到蜀道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汇聚成蜀道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期待蜀道未来能够申遗成功,走向世界,向全球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蜀道的荣耀,也是我们每一位历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此次对南部县大桥镇蜀道沿线文化遗存的考察,让“蜀道申遗,青春助力”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蜀道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将带着此次考察的收获与感悟,继续深入研究蜀道文化,为蜀道的保护传承与申遗工作不懈努力,让古老的蜀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