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学子开展万名大学生进千站 科普知识惠及阳江镇居民
(通讯员 李皖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7月12日下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初心筑教,梦绽阳江”三下乡支教团响应号召,在琼海市阳江镇开展2025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分别走进阳江镇龙山村委会及中心小学周边居民地,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当地居民安全意识、科学素养与环保理念。
当日14时40分,支教团支教团成员分为两队展开行动。一队前往地理位置较偏、村民科学知识获取渠道有限的龙山村委会;另一队则深入人流量大、涵盖多户学生家庭的中心小学周边,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需求。
图为支教团支教团成员和小孩子在龙山村委会的合影 中国网通讯员 赵雨暄
聚焦安全重点,筑牢防护防线
防溺水教育成为活动核心内容。针对夏季溺水事故高发特点,支教团支教团成员结合具体案例,用通俗语言讲解溺水危害、成因及预防措施,着重强调“六不准”原则,并现场演示溺水后的自救与救援方法,明确“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借助工具救援”的科学救援步骤,杜绝盲目下水行为。
在龙山村委会活动现场,志愿者特意铺设模拟池塘的蓝色地垫,邀请当地孩子上台参与防溺水情景演练。一名扮演溺水者的小朋友在“池塘”中挣扎时,志愿者引导其他孩子思考正确救援方式。“我知道,应该找一根长竹竿伸给他!” 一名小男孩兴奋呼喊,随后在志愿者保护下,用竹竿成功将“溺水者”拉上岸。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对救援步骤理解更深,围观家长也连连点头称赞。
图为支教团团员向小孩子传授防溺水知识 中国网通讯员 赵雨暄
蛇类科普环节,支教团成员介绍海南常见的眼镜蛇、竹叶青、金环蛇等品种,详解其生活习性、毒性及应对策略。他们带来制作精美的蛇类标本和图片,方便居民近距离观察蛇的特征。志愿者李同学指着竹叶青标本说:“大家看,这种蛇身体呈绿色,在草丛中难被发现,所以田间劳作时一定要穿好长袖长裤,避免被咬伤。”
志愿者还现场演示被蛇咬伤后的急救包扎方法,用绷带在模拟伤口上方进行环形包扎,并强调包扎松紧度要适中,既要延缓毒素扩散,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被蛇咬伤后,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用嘴吸伤口毒液,这些都是错误做法。” 志愿者的讲解让居民受益匪浅,一位常在田间干活的村民表示:“以前遇到蛇就害怕,现在知道了应对方法,心里踏实多了。”
图为支教团团员在街道宣传关于蛇的知识 中国网通讯员 龚栋鉴
普及生活科学,倡导文明理念
垃圾分类知识普及通过“讲解+互动”形式开展。支教团成员清晰阐释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现场设置垃圾卡片分类游戏,居民将卡片投入对应垃圾桶模型,正确者获小奖品鼓励,直观化教学加深了大家对分类方法的记忆。
为让居民更好理解垃圾分类意义,志愿者准备简单实验:将不同种类垃圾放入透明玻璃罐,观察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分解情况。当看到厨余垃圾几周后开始腐烂,而塑料瓶几乎无变化时,居民都露出惊讶表情。“原来这些垃圾在地里要过这么久才会消失,以后可不能随便乱扔了。”一位老奶奶感慨道。
图为支教团团员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中国网通讯员 龚栋鉴
此外,趣味科学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会跳舞的盐”实验中,志愿者将盐撒在保鲜膜上,让孩子们对着保鲜膜大声说话,盐粒随声音振动而跳动。“这是因为声音由振动产生,我们说话时声带振动,振动通过空气传到保鲜膜,带动盐粒跳起舞来。”志愿者讲解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迫不及待想要亲自尝试。
“彩虹桥”实验更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志愿者在几个杯子中倒入不同颜色的水,用纸巾将杯子连接后,颜色通过纸巾慢慢扩散,形成一座美丽的彩虹桥。“这是毛细现象的作用,就像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一样,纸巾中的纤维也能将水吸上来。”孩子们围在实验桌旁,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对科学的好奇。
进行这些趣味实验时,志愿者还穿插讲解防中暑、安全用电等实用常识。他们教大家如何辨别中暑症状及中暑后的急救措施;安全用电方面,提醒居民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等。这些知识虽简单,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实用科学知识。
图为科学小课堂结束后支教团团员与学生的合影 中国网通讯员 龚栋鉴
活动中,居民积极参与互动,反响热烈。有小朋友说:“大哥哥大姐姐讲的安全知识很有趣,以后出去玩会更注意保护自己。” 一位家长也坦言:“之前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现在终于清楚怎么分了,以后会坚持做好。”
此次志愿服务活动既为阳江镇居民送去实用科普知识,也让支教团支教团成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们以专业所学助力当地居民科学素质提升,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据悉,该支教团未来将持续开展多样化活动,为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阳江镇居民学到丰富科学知识,也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种子,相信这些种子未来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