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使命:国际教育学院非遗传承队探访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

发表时间:2025/07/09 22:59:06  浏览次数: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通讯员 程欣悦 谢崇昊 王卓飞 杨傲雪)7月5日,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非遗传承队走进恩施抗赓续红色血脉 勇担时代使命:国际教育学院非遗传承队探访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战历史陈列馆,在馆内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回溯鄂西抗战的峥嵘岁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担当。此次活动以“红色基因浸润青春,文化传承联结使命”为主题,将革命历史学习与非遗传承实践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图为非遗传承队在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沈文海 供图

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以“鄂西屏障·抗战堡垒”为核心叙事,通过千余件文物史料、百余幅历史照片及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1937年至1945年间,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和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游击战中形成的抗战格局。从泛黄的《抗战日报》原版报纸到锈迹斑斑的步枪刺刀,从记录着难民安置数据的档案文书到见证军民鱼水情的土家织锦慰问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

图为非遗传承队聆听讲解员讲述日寇侵华 沈文海 供图

工作人员结合史料与亲历者口述,为队员们还原了“鄂西会战”中军民协同作战的壮烈场景,详解了土家族、苗族群众以西兰卡普传递军情、用吊脚楼隐藏伤员的动人故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抗战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共赴国难的精神丰碑。”当听到“八百壮士守宜昌”的悲壮史实与恩施民众“一粥一饭支援前线”的温情细节时,现场学子无不动容,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危难时刻的磅礴力量。

图为非遗传承队参观“鄂西会战”展区 沈文海 供图

“原来我们熟悉的土家民歌《龙船调》,在抗战时期曾被改编为动员民众参军的战歌。”参观中,非遗传承队队员沈文海的发现引发了热烈讨论。“战火中的非遗,是民族精神的‘活态密码’;和平年代的传承,更需注入时代内涵。”队员们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作为国际教育背景下的青年,既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也要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融入非遗创新——比如用跨文化传播视角讲述抗战中的民族故事,让西兰卡普的经纬里不仅有民族记忆,更有人类共同的和平愿景。

带队老师徐媛媛在总结时强调:“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守护,它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今天的参观,让我们明白: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根脉;传承非遗,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不屈风骨与团结力量。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担当。”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