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走进农场,探寻新农人发展之路
2025 年 7 月 4 日,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三下乡团队深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拾趣农场,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聚焦年轻新农人,关注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以同龄人的视角,开启了一场与乡村振兴践行者的深度对话。
实地考察:感知农场生态与生产现状
抵达农场后,团队成员首先对农场的环境进行了细致调查。成员走访了农场各功能区域,包括 10余种作物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及配套设施区。在农田分布方面,露天种植区与智能大棚形成互补,露天区域以应季蔬菜、粮食作物为主,智能大棚则注重土地的绿色养护。
在长丰,闷棚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这是保证土壤肥力的重要一步。通过对各式各样智慧大棚的观察,同学们见识了农场中的绿色循环生态。在农场中,通过将鸡粪在发酵床上进行讲解,鸡粪会转化成有机肥料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对农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初步了解,也感受到了农场蓬勃的生机与潜力。
(图为农场中农民劳作景象 郭晓波供图)
(图为农场内景 郭晓波供图)
深度访谈:新农人面临的发展现实
随后,团队成员对农场中的新农人进行了采访。市场反馈方面,农场经营人骆以云提到,尽管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但因价格因素,目前稳定客户群体仅局限于本地中高端市场,存在 “优质不优价” 的销售困境。尽管如此,骆以云依旧坚持他的农场理想:“农场追求丰富性与长期供应,农场中的动物与植物都是其中的一环。十年的生态种养中,我们希望把绿色产品搬上健康餐桌”。在农场发展的十年间,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困难,其中有一年的时间,骆以云因经济困难,选择去房地产公司工作以供养农场的发展,当农场情况好转后,他又再次返回熟悉的土地。这些在田地间奋斗着的新农人,用行动诠释着对乡村的热爱和对振兴家乡的担当。
(图为队员采访农场经营人,郭晓波供图)
(图为农场经营人向队员介绍太阳能杀虫灯,房春妤供图)
在与新农人的朝夕相处中,研究生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鲜活的脉搏 —— 这里不仅有智能大棚里闪烁的传感器灯光,更有新农人眼中对土地的炽热深情。当见到太阳能杀虫灯在田地间工作,骆以云向我们介绍道:“我们采用的太阳能杀虫灯,既可以捕获成虫,抑制繁衍,同时又可以不用化学农药赶尽杀绝。”通过一段段讲述,同学们意识到科技在现代农场中的妙用,也意识到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正是需要这样的创新与坚守。
实践体验:理论与田野的碰撞
(图为农场动物生态内景 郭晓波供图)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穿上工作服,拿起农具,与新农人一同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到农业劳动中。他们与在场的农民一同,将汗水挥洒在大片的田地里。成员们帮忙除草、浇水、采摘果实,在劳作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快乐。而这样的互通,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汇聚起更多年轻的力量,让乡村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回忆着在农场中的点点滴滴,感慨道:“当一群年轻的力量聚在一起,乡村振兴的种子肯定会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此次活动最特别之处,在于搭建了大学生与年轻新农人之间互通的桥梁。同是年轻一代,一方怀揣着农业科研的理论知识,一方拥有着扎根乡村的实践经验,在这场互动中,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互补,让人看到绿色农业发展与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作者:郭晓波 房春妤 杨越凡 方静 尹硕 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