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学院文旅学院“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乡风山色如诗画,青春聚力正当时。为响应国家关于文化下乡的号召,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面貌,2024年7月14日由山西工学院文旅学院组织的“三晋文化下乡,共筑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开展了为期8天的乡村墙绘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传承右玉精神、文化下乡形式去实现乡村振兴计划。艺术绘彩乡村梦,赋能振兴韵悠长,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色彩。
绘缤纷墙绘,助乡村振兴。实践队员们在为期八天的活动中,携带画笔、颜料等工具,深入右玉县右卫镇的多个村落,以“乡村振兴”“右玉精神”为主题,绘制了展现农村新面貌、新生活的墙画,为当地居民绘制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墙画。这些墙画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实践队员们在进行墙绘工作前,深入调研当地文化、历史背景和村民需求,规划墙绘的主题和内容。在进行时,实践队员们从调色、绘制残缺底稿到涂色,相互配合,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用手中的画笔、颜料和满满的创意表达着他们对乡村建设理念的思考和见解。这次墙绘使得一面面原本色调单一的墙壁逐渐成为了艺术的展板,为乡村文化建设新增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了大学生与村民交流的桥梁。追寻红色革命足迹,弘扬右玉精神。为更好学习右玉红色革命发展史,了解当地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实践队员们先后赴中共右玉县委旧址精神纪念碑,右玉古城墙遗址,右玉干部学院,南山公园绿化丰碑,右玉县博物馆以及杀虎口等景点进行交流学习。实践队员们现场感悟了右玉人战天斗地的治沙历史,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领会右玉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和忠诚、干净、担当的事业观。
弘扬右玉精神,讲好右玉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实践队员们前往张宏世老师家中,在诉说和聆听中追寻重温右玉精神。出生在文化世家的张宏世老师,历来对历史文化兴趣浓浓。几十年来一直沉浸在右玉历史文化中。青壮年的几十年光阴都奉献给了右玉绿化事业。退休后,他紧跟时代步伐,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竭尽所能,掘古研究,企骥将右玉人文历史昭示于世。
掐丝珐琅——一丝一缕见传承。在当今社会,由于公众对非遗文化存在认知局限、认知误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非遗技艺逐渐边缘化,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亟待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实践队员们在承艺·珐琅文创项目队的带领下进行非议掐丝珐琅制作体验。承艺·珐琅文创项目队旨在助推非遗发展、帮扶贫困振兴的同时能够让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再次闪耀。项目所主导的掐丝珐琅工艺除具有极高的装饰效果外,还具有原材料价格低廉、易上手、成品率高、受众面广和成本可控等优点,旨在稳步推进掐丝珐琅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可以深度支持国家政策,传承非遗的同时可以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带动就业的同时可以提升妇女及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业点亮美丽乡村。实践队员们利用专业技能,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测绘为右卫艺术粮仓绘制了一幅平面布局图,右卫艺术粮仓由原来的右玉县城关粮站改建而成,名家大咖将油画、水彩艺术植于粮仓,赋予新的生命。同时可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右玉粮仓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观红影悟党史,铭先烈铸国魂。为增强爱国意识,体会祖国风雨兼程、顽强不屈的精神,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组织观看了爱国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活动,不仅为实践队员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活动高效有序,内容丰富,人员执行过程高效、有条不紊,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文化宣传、科技普及、卫生教育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带去了知识和温暖,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数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我们的努力,虽然只是微小的贡献,但我们相信,这些努力将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三下乡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农村的关注和帮助就此停止。我们将以“三下乡”活动为新的起点,继续关注农村的发展,继续为农村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马艺萌、温容宙、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