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寻迹:踏访红色故里,赓续信仰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5年7月2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土苗乡·红迹解码团前往酉阳县龙潭古镇”开展了主题为“故里寻光,薪火相传”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踏入酉阳龙潭镇的青石板路,沿着赵世炎烈士的成长轨迹,实践团成员穿梭于纪念馆、故居与千年古镇之间,在历史的余温里打捞先辈的热血故事。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踏入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柜里,带着补丁的粗布衣衫、字迹斑驳的家书、锈迹斑斑的革命遗物,每一件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这些承载着赵世炎一家日常的物品,不仅是一个革命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无私奉献的历史见证。当目光定格在那件打着补丁的旧衣上,《觉醒年代》里仁人志士为民族觉醒奔走呼号的画面瞬间浮现眼前,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胆忠心。赵世炎以青春和生命践行理想的壮举,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到: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爱国是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胆忠诚,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矢志奋斗、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而在和平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爱国则体现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伟业,立足岗位、实干担当的自觉行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参观。周雪玲供图
离开纪念馆,实践团来到赵世炎故居。古朴的石阶、斑驳的墙壁,无声地承载着百年沧桑。当得知故居的石砖是用无数鸡蛋清混合糯米浆砌成时,团队成员无不为先辈在艰苦条件下追求理想所展现的坚韧与智慧所震撼。指尖轻抚冰凉的砖石纹路,仿佛穿越时空,触碰到了先辈们为理想而执着奋斗的温度。故居内,一张简陋的木床、几件陈旧的桌椅,在讲解中渐渐鲜活起来。少年赵世炎在此苦读的身影、思索家国命运的神情,仿佛就在眼前。这里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满溢着烟火气与理想火种的精神原乡。每一处角落,都将红色的印记,深深地刻进了青春的血脉之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赵世炎故居内感受历史脉络。宁梓颖供图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走进先辈生活的空间。狭窄的过道、简陋的陈设,处处映照出革命先辈在清贫岁月中坚守信仰的不易。他们以热血为墨、以担当为笔,在沉沉黑夜中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篇章。赵世炎从宁静古镇走向时代浪潮的坚定身影,让实践团懂得:信仰的力量,足以击穿一切苦难,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而这深深烙印在龙潭的红色印记,正是那段峥嵘岁月留给实践团成员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回望龙潭红色之旅,“故里寻光”的足迹清晰而深刻。重旅学子深入赵世炎烈士故里,追寻革命先驱的感人事迹与不朽精神,旨在立足当下,传承其坚定的信仰与赤诚的报国情怀。红色印记是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奋斗丰碑,而青年一代的使命,是将这精神的火炬高高擎起,代代相传。龙潭古镇,不仅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永不熄灭、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赵世炎故居的合影。谌艳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重旅学子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未来,实践团成员将带着从龙潭镇汲取的红色养分,把炽热的爱国情、坚定的报国志融入专业学习,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地方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让红色薪火照亮青春奋斗之路,在新时代续写属于重旅青年的“峥嵘岁月”,让信仰的光芒永远闪耀。
通讯员:王华灵 周雪玲 宁梓颖 谌艳 李明 胡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