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风传古韵 文脉续新章
七月流火,暑意渐浓。7 月 3 日至 7月6 日,福建师范大学“畲韵薪传”实践队怀揣着对畲族文化的热忱与敬意,踏上漳州华安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为期四天的畲族文化探寻之旅。从福州的民俗铺垫,到官畲村的深度沉浸,再到文化基地的薪火传递与黄枣村的建筑溯源,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体悟民族智慧,为这一中华文脉重要分支的传承注入新的思考与实践。
【图1】团队大合影
榕城溯源:民俗初探,筑牢文化根基
7 月 3 日,实践的序幕在福州缓缓拉开,为认知畲族文化筑牢根基,成员们在福建民俗博物馆摸索中建立起对畲族文化的初步认知框架。
移步建郡会馆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畲族服饰瞬间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 。队员们俯身细察,试图从针脚与绣线的细微之处,感受畲族文化作为中华文脉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
【图2】【图3】团队欣赏畲族文化
官畲深耕:对话交流,解码文化密码
7 月 4 日,团队从福州出发,奔赴此行的核心目的地 —— 官畲村。这里,畲族文化的鲜活图景正徐徐铺展。与老村长钟海王、村委蓝彩英的座谈,团队了解到,官畲村作为漳州市“村企合作、交叉任职”创新模式的首次实践地,在守护畲族文化本真的同时,巧妙地将“对歌迎宾”“凤凰崇拜”等传统习俗融入现代文旅发展之中,成为赓续畲族文脉在当代的生动典范。
【图4】【图5】团队与老村长等村委开展座谈会
夜幕降临,成员们兵分三路走访二十余户村民,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村民们用带着畲语乡音的讲述,还原出畲族婚丧嫁娶的传统仪轨以及“三月三”“请火节”等节日庆典的独特习俗。这些未经雕琢的生活片段,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文化魅力,远比文献记载更具穿透力,队员深刻领悟到:畲族文脉不仅存在于展馆与舞台之上,更流淌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
【图6】【图7】团队走访村民
沉浸体验:身体力行,深植文化基因
7 月 5 日,官畲村的文化画卷在团队面前充分展开,这场文化体验是从 “知” 到 “行” 的跨越。
在凤凰台上,队员们有幸穿上了畲族凤凰盛装,村民蓝阿婆手把手地教大家整理衣襟、佩戴头饰,队员们跟着村民学唱畲歌。接着在“瓢虫屋民宿”与“彩虹桥”的调研中,队员们惊喜地发现,畲族“畲”字演变、图腾纹样已巧妙地融入建筑细节之中,成为文化IP转化的生动案例,让传统符号在现代空间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8】蓝阿婆为队员佩戴头饰
【图9】团队聆听畲族山歌
【图10】团队与村民共舞
【图11】团队走彩虹桥
下午,队员们走进茶文化馆与百茶园里,跟着畲族茶农参与采茶制茶流程,将体验推向更深层。指尖掐下的不仅是茶叶嫩芽,更是畲族 “取之有度” 的生态哲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一脉相承;杀青揉捻的工序里,藏着 “慢工出细活” 的生活智慧,是文脉中工匠精神的延续。
【图12】团队在茶山采茶
【图13】队员体验制茶流程
夜幕降临,官畲村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火焰跳动。实践队员、游客以及畲族姑娘们手拉手,踩着简单而欢快的畲族舞步转圈。嘹亮的歌声响起,众人争相传递着印着凤凰纹的红布,欢声笑语混合着鼓点,在官畲村的夜空里漾开一圈又一圈温暖的涟漪。
【图14】团队参加篝火晚会
薪火相传:教育传承,播种文化未来
7 月 6 日上午,文化基地里热闹非凡,畲族文化课堂与手工课堂同步开启。队员们讲解畲族起源传说,教孩子们辨识服饰上的畲族文化元素内核,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手工课上,孩子们跟着队员参与“凤凰装上飞”畲服设计活动,在经纬交错中感受“一寸彩带一寸心”的民族情感。总结仪式上,孩子们分享着收获与感悟,让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
【图15】【图16】团队开展文化手工小课堂
下午,团队走进黄枣村,启丰楼映入眼帘。其“外圆内方”的建筑格局、“聚族而居”的生活理念,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生动体现,团队成员深刻品悟到建筑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图17】团队参观启丰楼
这场三下乡之行,从福州展馆里的畲族文物,到官畲村的生活习俗,再到孩子们手中的凤凰装,一条清晰的畲族文化脉络贯穿始终。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不是将其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通讯员:廖璐颖 郑芊芊 陈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