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科技学院三下乡团队深耕四会玉器产业 青春智慧解码传统产业升级路
暑假期间,珠海科技学院AI赋能柑玉行突击队走进“中国玉器之乡”肇庆四会,以天光墟翡翠交易市场、中国四会玉器博览城为核心调研场域,通过连续多日的实地蹲点、数据核验、政企访谈及玉雕大师专访,系统梳理当地玉器产业发展脉络,为产业链升级与文旅融合破题贡献青年视角。
天光墟:凌晨三点的翡翠交易“活态标本”
凌晨3时,四会天光墟的巷道已被手电筒光束切割成流动的光河。作为全国翡翠交易的“晴雨表”,这个日均吞吐5万件货品的市场,从不会因夜色放缓节奏——福建籍摊主老陈正用喷水壶给一块原石补水,“水头”在湿润中愈发清亮;河南采购商小李手持强光电筒,光束斜射过翡翠表面,低声与摊主用“小三”(指三位数100-399元)“中四”(指四位数4000-6999元)等行话议价,空气里浮动着独有的“商业密码”。
调研团队成员们带着记录本穿梭其间,详细记录下交易流程:从原石开料的现场验货,到成品分级的快速筛选,再到直播电商基地里主播手持放大镜的实时讲解。“分级包装区的快递箱堆到了天花板,申通、圆通的物流车凌晨五点就开始装车,”队员王同学在调研日志中写道,“这直观印证了电商对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的重构——现在的天光墟,线下看货、线上成交已成常态。”
玉博城:24小时地标里的“破圈”实践
与天光墟的市井烟火不同,中国四会玉器博览城(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这座实行“早市+午市+夜市”24小时运营的产业地标,单日客流量稳定在1.2万人次以上,但调研中团队也发现隐忧:商户问卷显示,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不足15%,传统题材玉器的复购率逐年下降。
走进玉博城三层展厅,现代转型的轨迹清晰可见:展柜里的“敦煌飞天”系列玉雕,将壁画中的飘带转化为玉石的柔曲线条;“城市剪影”胸针则以四会地标建筑为原型,用镂空工艺呈现现代美学。“我们与广州美术学院珠宝设计系合作,每季度推出20款跨界设计,”入驻品牌“玉见”负责人刘女士指着电子屏上的3D雕刻过程说,“现在的年轻人认设计、认工艺,光靠‘老题材’留不住他们。”
更具突破性的是技术赋能:玉博城联合高校研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已为3000余件高端玉器生成“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开料时间、雕刻大师、材质鉴定报告。“以前客户总问‘是不是A货’,现在扫个码全清楚了,”商户周先生展示着系统后台,“去年高端品销量同比涨了40%,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周旺大师:在“减法艺术”中平衡传统与现代
“玉雕是跟时间较劲的活儿——木头刻坏了能补,玉石一刀错了,整块料就废了。”在工作室里,玉雕大师周旺手持刻刀,正在一块带墨点的翡翠上勾勒荔枝虫。从木雕转行玉雕20年,他对“不可逆”的理解格外深刻:“杂质不是缺陷,是天然给的创作灵感,就像这虫眼,让荔枝更显鲜活。”
面对数控雕刻机的普及,周旺的工作室探索出“机械打坯+手工修韵”模式:机器完成基础造型,他用刻刀细细打磨虫腿的绒毛、叶片的脉络。“机器做的是‘标准件’,手工留的是‘呼吸感’,”他拿起两件相似的玉雕,“你看这线条,机器是直的,手工带点颤,就像人说话有语调。”这种融合思路,让工作室的订单中,年轻客户占比从3年前的10%升至如今的35%。
此次调研中,团队通过系统采集交易信息、深入开展产业对话,形成了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提出“电商直播标准化培训”“非遗技艺体验游”等多项建议。“天光墟的烟火气里藏着市场韧性,玉博城的创新里透着突围决心,而大师的刻刀下,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突击队指导老师总结道,“玉器产业的升级,从来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老手艺接上时代的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