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南师大学子对话南图研究员韩超探寻古籍活化与美食复原的趣味实践

发表时间:2025/07/22 19:06:56  浏览次数: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2025年7月7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随园食谭”暑期实践队伍成员来到南京图书馆,围绕《随园食单》的美食复原实践展开交流,探讨古籍活化的创新路径与文化价值,与韩超老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此前,南京图书馆以“食光机”项目获得2025年IFLA PressReader国际营销奖项特别提名。韩超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分享了疫情期间和团队尝试复原《随园食单》菜品的趣事与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听韩超老师初步交流。马景秀 供图

韩超老师提到,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受限,团队便萌生了以《随园食单》为蓝本拍摄美食复原视频的想法。“我们平常搞古籍修复体验活动,这次想换个轻松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古籍里的内容。”他强调,初衷并非追求专业烹饪效果,而是通过趣味化的呈现,激发大众对古籍的兴趣。就像袁枚的《随园食单》,认为只需要做到点到为止,让大家觉得有趣,愿意去翻一翻原书,目的就达到了。

在复原菜品时,团队特意挑选了操作简单、食材易得的、有故事性的菜式,如“梨炒鸡”“王太守八宝豆腐”等。其中,“王太守八宝豆腐”,不仅因为其食材易得,更因背后有一段历史故事,能吸引观众兴趣。韩老师认为,团队成员不是专业厨师,选的都是‘家常菜’,失败了也没关系,反而能体现古籍记载的局限性。其中,韩老师坦言道,“假牛乳”因火候控制不当未能凝固,这成为团队印象深刻的“翻车”案例。

图为团队成员与韩超老师交流随园美食复原尝试。马景秀 供图

当被问及复原工作的意义时,韩老师坦言:“一开始纯粹是觉得好玩,没想太多。但做久了发现,最重要的是让大众知道古籍的存在和价值。”他举例说,通过展示古籍原本,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现在大家已经知道文物很珍贵,我们的任务就是告诉大家:古籍里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内容,值得去探索。”

对于《随园食单》的当代价值,韩老师认为,袁枚的饮食理念比具体菜品更有启发性。“他追求食材本味,反对过度加工,这种思想与他的文学‘性灵说’一脉相承。但口味是私人的,现代人不必照搬他的菜谱,而是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新适合当下的饮食。”

图为团队成员与韩超老师探讨美食复原意义与价值。马景秀 供图

谈到当下流行的“古法烹饪”和“随园菜IP”,韩老师持开放态度:“传统被重新包装是好事,但不必纠结是否‘正宗’。文化需要流动,比如我们把‘假蟹’改良成秃黄油,大家觉得好吃就够了。”他笑称,“袁枚要是知道现代人爱吃火锅,估计会气得跳脚,但饮食文化本来就在变化。”

对于非遗和古籍活化的关联,韩老师认为,关键在于“与生活产生联系”:“非遗如果只停留在表演或展示层面,很难长久。真正的活化是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节日习俗、饮食习惯,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

采访最后,韩老师鼓励年轻人多接触古籍:“不需要专业背景,照着《随园食单》做个菜、和朋友聊聊书里的故事,都是参与。文化传承不是宏大的命题,而是由无数小行动积累起来的。”

图为团队成员与韩超老师合影。马景秀 供图

此次采访让实践小队成员深受启发。队长表示:“韩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古籍活化的多种可能。接下来,我们计划结合《随园食单》继续展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