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东岛寻根承古韵青春载梦续文脉

发表时间:2025/07/18 22:25:56  浏览次数:6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七月流火,山海情深。2025年7月3日至6日,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赤心照屿,融光破浪”实践队响应“三下乡”号召,深入漳州东山岛,以“非遗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在古刹庙宇、非遗工坊、乡村街巷间,开启一场青年与文化交融的传承之旅,让东山岛的千年文脉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彩。

溯・千年潮声承文化根脉

东山岛的文化脉络,藏在雕梁画栋间,映在两岸同源里。实践队首站走进东山关帝庙,这座明代建筑瑰宝以剪瓷雕、金木雕、黄金漆画“三绝”震撼人心 ——碎瓷拼贴的龙凤在飞檐舒展,木梁上的精雕细琢诉说匠人坚守,黄金漆画则将“忠义仁勇”精神具象化,让队员们在建筑艺术中触摸精神内核。随后探访的黄道周纪念馆与故居,通过古籍手稿与展陈,重现明末大儒“文以载道彰家国大义,从戎弃笔捍民族脊梁”的壮举,让这份融入东山人血脉的文化基因,成为激励青年担当的精神源泉。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参观黄道周馆。张炳涛 供图

在东山华福书院的海峡两岸非遗艺术展上,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非遗精品同台亮相。剪瓷雕的斑斓、铁枝木偶的灵动,与台湾的蝶影画作、民俗手工艺交相辉映,每一件展品都是闽海文脉同根同源的见证。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东山岛的文化不仅是地域的瑰宝,更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脐带”,青年当以文化为桥,让这份跨越山海的共鸣持续传递。

访・匠心群像焕非遗生机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坚守者的执着,更在于创新者的探索。实践队通过与多方力量对话,解码东山非遗“活态传承”的密码。

非遗传承人:用技艺讲述传承故事

剪纸传承人程金铭以剪刀与红纸共舞,在方寸间勾勒民俗风情与生活愿景;海柳雕传承人沙文泽以海柳为纸、刻刀为笔,将海底礁石化为艺术珍品,他坦言“非遗传承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匠心”;省级铁枝木偶戏传承人陈银龙的工坊里,木偶在操控下灵动起舞,仿佛被赋予生命,他深情讲述传承中的困境,期待更多年轻人关注这门技艺;剪瓷雕传承人孙丽强则以残破瓷碗为材,经铁锤轻敲、铁钳修整,将碎片化为《金玉满堂》等艺术摆件,让曾高居屋檐的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队在本次社会实践中体验剪纸、观赏铁枝木偶戏后,真切理解了非遗“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传”在代际的生动实践。

图为剪纸非遗传承人程金铭老师为实践队成员讲解剪纸作品。张炳涛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拜访海柳雕非遗传承人沙文泽老师。张炳涛 供图

乡村建设者:以文化激活乡村活力

在南埔村“谢谢里”文化街区,村支书谢桂妹带领村民修缮古厝、发展文旅,让破败的闽南建筑重焕生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鲜活样本;自媒体人岳响以短视频为媒介,用镜头定格流淌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实现“传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外来融合”。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谢谢里并拜访自媒体人岳响。张炳涛 供图

汇・青春力量拓传承新径

作为青年实践队,队员们以“数述文化”为载体,通过专访与记录,让东山非遗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数述文化”系列聚焦传承现场,打造系列文章及“口述文化”系列记录短片:文字记录中,孙丽强裁瓷的巧手、陈银龙操控木偶的专注、海柳雕传承人沙文泽雕琢的匠心、岳响讲述乡村民俗文化的温情,都被转化为生动的笔触,清晰呈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乡村建设者的付出;镜头语言里,传承人指尖的技艺、乡村活化的实践,在青年视角下变得鲜活可感。这些文字与影像不仅是对传承故事的珍贵留存,更让东山岛的非遗文化从工坊、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文化背后的执着与热爱,让东山非遗的魅力跨越山海,触达更多心灵。

图为实践队拜访铁枝木偶非遗传承人陈银龙老师并合影。张炳涛 供图

此次东山之行,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从古刹寻根到两岸共鸣,从匠心对话到创新传播,队员们深刻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不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是全民参与的接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赤子之心,让东山岛的文化文脉在青春实践中永续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欧阳俊杰 詹静怡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