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当山博物馆的莘莘学子
导语:在6月23日至6月28日,武昌工学院“文博承典,影续华章”志愿团的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奔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博物馆,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触摸历史脉博,传承武当文化 。
初入馆阁:探寻文化根脉
当志愿团成员们踏入武当山博物馆时,宛如打开了一部立体的武当文化史。刚开展实践活动,志愿团成员们就投身于对文物信息整理工作。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们化身 “文化侦探”,围绕文物展开细致梳理。面对一件件历经岁月的文物,他们屏气凝神,用所学专业知识记录细节。从武当山古建筑珍品的榫卯工艺,到道教器物上的纹饰寓意,再到文物的保存环境与访问记录,都被认真录入档案。成员们在看到令人惊叹的道家器物时,都不免发出赞美与讨论,并且志愿团的老师和学生们还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研讨,通过查阅古籍、请教专家,明晰器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为文物信息库增添了珍贵内容 。
再入馆阁:感悟武当含韵
推开武当山博物馆的大门,再次踏入这片文化圣地,熟悉的檀木香气与历史气息交织萦绕。展柜里斑驳的青铜道器、绢本上飘逸的道家经文、都在诉说着武当山“仙山琼阁”的千年风华与传奇。驻足凝视明代鎏金神像的慈悲面容,聆听武当武术刚柔并济的招式渊源,触摸古建筑榫卯结构的精巧肌理,恍然惊觉这座馆阁不仅是文物的殿堂,更是武当文化的精神图腾。每一次重访,都能从不同维度读懂武当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邃哲思,感悟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磅礴力量。
实践成长:青春赋能传承
在实践期间,志愿团成员的文化讲解活动成为博物馆里的一道亮色。学生们提前调研、反复打磨讲解词,将深刻的历史文化转化为灵活的故事。在武当山古建筑模型展区,学生 “古们向游客讲述建筑如何利用地形实现排水、如何通过榫卯结构抵御风雨。游客们围拢过来,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遇到游客提问,总能结合专业知识与实地考察见闻作答。当有人好奇地问 “武当山的房子怎么像要飞起来”,志愿讲解员们便用趣味性的语言解释建筑的飞檐设计与道教 “天人合一” 理念的关联。老师则在旁适时补充,从建筑美学、历史背景等维度深化讲解,让文化传播更具深度与广度,不少游客感慨 “原来逛博物馆能学到这么多知识”。另外,志愿团成员们还积极进行微短剧和宣传片的拍摄,这不仅让志愿讲解员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武当文化,也为武当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对于武昌工学院 “文博承典,影续华章” 志愿团而言,是一堂行走的文化传承课。学生们在与文物对话、向游客宣讲、用不同的方法传承宣扬武当文化的过程中,将所得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老师也通过带队指导,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志愿团的行动,不仅为武当山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动能,更让成员们领悟武当文化深刻的意义。他们成为连接校园与文化一线的桥梁,让古老的武当文化,在年轻血液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学生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我们触摸的是文物,传承的是历史,青春当为文化传承燃灯添薪” 。
通讯员:郭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