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非遗路,薪传文化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协团队于6月11日在苏州、盐城、亳州等地开展“寻脉非遗,薪火相传”社会实践活动。
初心守非遗,再现本真色彩
团队成员纷纷前往当地的非遗传承点,与传统工艺师傅进行深交流,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源远流长和精湛技艺,参与了非遗项目相关的活动,体验亲自制作传统工艺品的乐趣与挑战,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魅力。
团队成员王志琳走进家乡当地的大丰瓷刻非遗展示馆,近距离观看瓷刻的制作过程,大丰瓷刻以各种瓷器件为载体,用钢凿和铁锤使其产生崩瓷的效果,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展厅负责人陈女士介绍:“瓷刻讲究手法和力道,力道不同刻下的深浅就不同,一不小心就要推翻重来。”
苏州作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府”,栽桑养蚕、制丝织绸的传统技艺已与这座城市相生相伴了千百年。苏州丝绸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团队成员沈佑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了历史馆、现代馆、桑梓苑、丝织机械陈列室等,深入了解一匹苏州丝绸从养蚕开始的诞生过程。
(图为成员近距离观看大丰瓷刻雕刻过程。王志琳供图 )
在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发现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传统手工艺的衰退让他们深感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他们表示将会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保护传承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纷纷在各自家乡展开了非遗宣传活动。团队成员黄玥清在家乡无锡市惠山区对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当地非遗文化——惠山泥人的宣讲活动。惠山泥人俗称泥塑,创始于明代,发扬于清代,随着昆曲和京剧的兴起进入成熟期。黄玥清表示:“惠山泥人的发展历程坎坷,解放后才重新焕发了青春,相信在新的时代它一定还能绽放新的光彩。”
(图为成员无锡市宣传惠山泥人非遗文化。 黄玥清 供图)
团队成员赵佳倩在其家乡亳州借助地域特色向当地学生宣传了黄梅戏这一非遗文化。黄梅戏,又称黄梅调、怀宁高腔,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据考古学家考证,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黄梅戏在宋代逐渐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形成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密切相关。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庆非遗黄梅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作为安庆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黄梅戏这一璀璨的文化明珠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图为成员亳州市宣传黄梅戏非遗文化。 赵佳倩供图)
通过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宣传,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团队成员表示将会继续关注并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列中去,共同守护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讯员 江苏大学 赵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