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实践绘就成长画卷”——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8月6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香承韵育青苗社会实践队三下乡实践活动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主题,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两场沉浸式手工体验活动。上午,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走进漆扇的雅致世界,用色彩与创意勾勒传统美学;下午,非遗剪纸与翻花技艺的教学则让孩子们在指尖流转中感受民间艺术的巧思。全天活动以“动手实践”为纽带,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可感,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巧绘漆扇,共赴一场传统美学之约
上午9时,“漆扇绘制”实践活动在活动室正式启动。考虑到孩子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基础,队员们提前做足准备:不仅精心挑选了轻便易握的素面木扇、安全无毒的矿物颜料,还准备了《千里江山图》《瑞鹤图》等传统画作的简化版图谱,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纹样的美感。
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以“一把扇子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用动画短片和实物展示结合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漆扇的历史——从古代文人雅士的随身之物,到如今承载文化记忆的手工艺品,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举手提问:“扇子上的花纹有特别的意思吗?”“古代的颜料是从哪里来的?”队员们一一解答,趁机讲解了“松鹤延年”“牡丹富贵”等传统纹样的寓意,让孩子们在动手前先触摸文化的温度。
进入绘制环节,孩子们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拿起画笔。实践队队员们分组指导,有的孩子选择临摹传统图案,一笔一划地勾勒仙鹤的翅膀;有的孩子则发挥想象,将当地的山水风光画在了扇面上,还有的孩子用撞色颜料画出了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在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渐渐放开手脚,原本素净的木扇上,慢慢绽放出或古朴、或灵动、或鲜艳的图案。两小时后,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合影时,活动室里满是成就感的笑声。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扇子收进书包,说要带回家送给妈妈;有的则当场扇了起来,骄傲地向小伙伴展示:“看,这是我画的!”一把把小小的漆扇,不仅成为了孩子们的“战利品”,更成了连接传统与童心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领孩子们制作漆扇 摄影:韩天香)
二.指尖生花,非遗技艺里的巧思与传承
下午2时,非遗剪纸与翻花制作活动接棒开启。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非遗魅力,实践队队员们耐心的介绍,剪纸环节从最简单的“五角星”和“双喜字”开始。队员们提前准备了印好轮廓的彩纸,让孩子们先沿着线条练习剪直线和曲线。刚开始,有的孩子用力过猛把纸剪破了,有的则因为紧张半天不敢下剪,队员们便手把手地教:“剪刀要拿稳,像小火车一样沿着线慢慢走。”实践队队员也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不时停下示范:“剪到转弯的地方,手转一下纸,比转剪刀更方便哦。”渐渐地,孩子们的动作熟练起来,桌上陆续出现了歪歪扭扭却充满灵气的作品:有带着锯齿边的小草,有长着圆眼睛的小鱼,还有的孩子剪出了自己名字的首字母,说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剪纸符号”。
随后的翻花制作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实践队队员们分发了提前削好的竹条和彩色皱纹纸,演示如何通过折叠、捆绑、穿线,让简单的材料变成能变幻造型的“翻花”。“大家看,这样一拉是花朵,再一转就成了灯笼,厉害吧?”实践队队员的演示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但翻花对精细动作要求更高,有的孩子在穿线时总也穿不进竹条的小孔,急得直跺脚。队员们便蹲下来,陪着他们一点点尝试,还编了口诀:“左手捏紧竹条头,右手线头往里走,轻轻一拉就穿透。”在反复练习中,孩子们终于掌握了诀窍,当手中的翻花在拉伸间变幻出“花篮”“鸽子”“五角星”等造型时,活动室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领孩子们制作翻花,孩子们开心的展示 摄影:韩天香)
今日的两场活动,虽形式不同,却殊途同归——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亲近传统文化,在成就感中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从上午漆扇上的一笔一画,到下午剪纸时的一剪一裁、翻花时的一拉一转,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在与传统技艺的对话中,悄悄埋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讯员:王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