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地大学子走进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解码红色传承之路

发表时间:2025/07/14 22:28:08  浏览次数: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2025年7月6日,为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晋韵红迹实践团在王燕晓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关键站点,实践团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山西抗战历史脉络,见证了博物馆在革命文物活化与抗战精神传播中的创新实践。

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是目前唯一全面反映山西抗日战争历史的综合性专题非国有革命博物馆,收藏抗战时期珍贵文物三万余件。从八路军军装、作战地图到边区课本、儿童团徽章,一件件带着弹痕的实物与泛黄的文献,将书本上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中国抗战敌后战场形势要图》等镇馆之宝前,通过场景复原与历史影像,直观感受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军民协同作战的壮阔史实。馆内藏品完整串联起山西军民抗战的全景图,让参观者真切体会到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我们尝试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抗战故事。”馆长提及针对青少年的特色项目:“解忧邮箱计划”邀请参观者给1941年的自己写信,“如果生在战争年代,你会为什么而战?”;“木板拓印工作坊”将非遗技艺与抗战主题结合,让历史以可触摸的形式融入体验。作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博物馆2024年参观量达110万人次,2025年预计突破120万人次,成为华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实践团重点调研了博物馆“文物+科技+教育+互动体验”的创新模式:通过与太原市电视台合作摄制纪录片《烽博纪事》,以数字影像重构历史叙事;联合政府部门推出主题展览,借助AI技术修复老兵影像并制作合成视频,形成“历史-现实”的情感共鸣。在教育与保护领域,博物馆还构建起“馆校协同+馆馆合作”的生态体系:与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将文物转化为“实物+场景+叙事”的三维教学素材,通过“烽火丹青”巡回展实现艺术与历史的融合教育;与档案馆合作开辟专题展厅、共享恒温库房,与高校联合开展史料数字化采集及国家社科课题研究,形成“资源开放-学术赋能-成果转化”的保护传播闭环。这份凝结着历史温度与时代智慧的实践成果,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重致敬,更勾勒出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范式 —— 当非国有博物馆在资源有限的困境中,以“馆馆协同”“馆校联动”的韧性突破生存边界,当民间藏家的情怀、高校的智识、官方的支持在文物保护中汇聚成河,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三万件文物的活化,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记忆的集体守护。这种对历史的创造性守护,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为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的传承打开了具象化的窗口。

正如高馆长所言,革命文物的价值,不在于静默陈列,而在于成为照进现实的精神火炬。它让青年明白“如果生在战争年代为何而战”,更让每个时代的中国人懂得“当下应为民族复兴如何而拼”。这或许就是烽火岁月留给今天的启示:守护历史,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事情,而是每个时代的所有人以各自的方式,为民族精神续写新的注脚,而青年一代接过的,正是这份穿越烽火、直抵未来的接力棒。

作者:李记莹,丁怡冰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