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实践网-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投稿的家园!

青春力量对话千年文脉:国际教育学院非遗传承队走进恩施州非遗馆

发表时间:2025/07/09 23:19:01  浏览次数: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通讯员 程欣悦 王卓飞 谢崇昊)7月8日,正值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迎客之日,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非遗传承队赴馆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学子们在馆内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中,沉浸式触摸巴楚文化的千年脉络,在古今对话中体悟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

图为非遗传承队聆听讲解员讲述传承实践 沈文海 供图

恩施州非遗馆的开馆,标志着鄂西地区非遗保护与活化迈入新阶段。展馆以“武陵秘境·非遗万象”为主题,通过实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了恩施州各级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传承。

从被誉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活化石”的西兰卡普织锦,到高亢激越的龙船调民歌;从匠心独运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到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滚龙连厢……馆内每一项展品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自然共生、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密码。工作人员结合史料与传承人口述史,为学子们详解了非遗项目在生产生活、节庆礼仪、信仰习俗中的活态传承,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具象化。

图为非遗传承队参观滚龙连厢展区 沈文海 供图

“当看到90后传承人用直播技艺教授西兰卡普编织时,我真切感受到非遗在年轻一代手中的生命力。”队长程欣悦在参观时感叹道。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尝试了傩戏面具绘制、土家织锦基础编织等技艺,在指尖与传统的触碰中,深化了对“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智慧”的理解。

针对非遗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国际化传播,队员们与馆内文化研究者展开热烈探讨。大家认为,国际教育背景下的非遗传承,既需要坚守文化本真,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也需要运用跨文化传播思维,通过新媒体、文创设计等方式,让恩施非遗成为讲好中国多民族故事的生动载体。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青年一代接过非遗传承接力棒的生动实践。正如国际教育学院带队老师黄奕红所言:“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的体验者、传播者、创新者,才能让古老文脉在当代焕发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非遗传承队到达恩施州非遗馆合影留念 沈文海 供图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青年社会实践网

var divToDelete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dy > div.login_free_panel"); if (divToDelete) { divToDelete.parentNode.removeChild(divToDele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