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支教团赴鲁南:特色课程点亮乡村教育
烟台大学支教团赴鲁南:特色课程点亮乡村教育
7月13日至28日,烟台大学“青衿济教”支教团队跨越637公里,奔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东演马村、尹村、白塔村等地。团队以守护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教育为使命,先通过村委宣传完成招生,再开展特色课程教学,临行前深入家访,用创新教育行动为乡村教育添彩 。
筹备:村委联动,开启招生序章
抵达汶上县苑庄镇后,“青衿济教”支教团队首要任务是让乡村孩子知晓支教课程。团队与东演马村、尹村、白塔村村委合作,走进村委办公室,向村干部详细介绍支教内容——涵盖趣味历史、趣味阅读 、古筝、手工、美术、音乐、生物等特色课程,还有数字化教学新形式。村干部们热情支持,利用村内广播循环播报,召集村民带孩子到村委了解详情 。
授课:特色课程的多元滋养
招生完成,特色课程正式开课,乡村校园热闹起来。
趣味历史课堂上,队员用故事串起古人的衣食住行。“你们知道吗?宋朝小朋友夏天想吃冰,可不是打开冰箱哦,他们会去街上找‘冰酪小贩’——冬天存的冰块藏在地下冰窖里,夏天拿出来做成带果粒的冰酪,比现在的冰淇淋还别致呢!”队员小王讲得活灵活现,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我奶奶也会存冬天的雪水,说夏天擦席子凉快!”“我见过古装剧里人用小炭炉烤栗子,是不是和现在烤红薯一个道理呀?”一个个古今生活的小联想,让遥远的历史变得亲切起来。
音乐课上,孩子们从练气息、学唱名起步,起初要么跑调跑到天边,要么声音小得像蚊子哼,练着练着,简单的童谣调子从喉咙里蹦出来,小萱(化名)涨红了脸喊:“老师,我唱得又响又准啦,像小鸟唱歌一样亮堂呢!”
手工课成创意乐园,五颜六色的扭扭棒在孩子们手中变魔法。有的把红的绿的扭成含苞的花,说要送给每天笑眯眯的老师;有的用黄扭棒做爸爸的领带,粉扭棒捏妈妈的长裙,再用棕色扭出小小的自己站中间,捏成“全家手拉手”的模样——那歪歪扭扭的造型里,藏着对父母早点归家的盼。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炫耀,银铃般的笑声里,扭扭棒的金属丝都仿佛染上了甜甜的温度。
家访:临行前的温暖回望
队员小王握住小浩奶奶的手,轻声说:“奶奶您看,小浩这些天不仅爱唱歌了,上课也总举手发言,这孩子心里亮堂、有灵气,回去后您多鼓励他坚持练唱,保持这份对生活的热情,将来一定能有大出息。”奶奶抹了抹眼角,紧紧回握着手:“可多亏了你们啊!以前他总闷在屋里不爱说话,现在每天回家都哼着新学的调子,还讲你们说的古人故事,饭都多吃半碗。这份情我们记心里,你们就放心,我一定好好看着孩子,不让你们的心血白费!”
家访中,家长们满是感激,孩子成长也让队员触动。“我们不仅教知识,还成了孩子和外界连接的桥,这趟支教太值 !”队员小李感慨。28日,支教结束,孩子们追着车挥手,那些纯真面庞与不舍目光,成队员们珍贵回忆 。
此次烟台大学“青衿济教”支教,依“宣传招生 - 特色授课 - 临行家访”流程,用行动为乡村教育注活力。特色课程拓宽孩子视野,数字化教学带来新体验,家访传递温暖与关怀。他们以青春力量,在乡村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种,期待未来,这些种子能在乡村教育振兴里,长成参天大树 。(供稿: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张子娴)